智算赋能,预警未来!"京畿智盾"实践团深度探访北京超算
近日,北方工业大学“京畿智盾·青创先锋”实践团师生代表赴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开展技术交流与研讨活动。作为系列社会实践的重要一环,本次活动围绕“智能计算赋能科研创新”开展深度研讨,实现了高校科研团队与国家级算力平台的高质量对接,为团队正在推进的京津冀山区洪涝智能预警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支撑。
走进超算,直观感受“国之重器”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实践团首先走进北京超算展厅,系统了解其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作为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导、院市共建的“北京超级云计算和国家重要信息化基础平台”,北京超算自2011年成立以来,始终承担着支撑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使命。在这里,团队成员第一次走近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脑”,对“算力如何成为科技创新的底座”有了直观感受。
课题分享:科研与算力的“双向奔赴”
课题分享环节,实践团队长赵鹏博带来了题为《随机森林—物理模型耦合的京津冀山区洪涝链式预警系统》的报告,阐述如何融合机器学习算法与传统水文、水动力模型,以实现洪涝精准预测,并突出模型的实用性与响应速度。北京超算高级解决方案架构师王小磊针对数据采集渠道、模型并行优化、实时推理效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结合平台优势提出了优化路径。
随后,MaaS 平台专家王一如通过案例演示,让实践团直观理解了AI智算云的运作机制。从容器云的快速部署,到基于 DeepSeek、GLM 等大模型的本地推理与训练方案,再到隐私保护与高效计算的平衡方法,完整展现了超算如何帮助科研人员把“模型构想”变成 “可运行的工具”。
在自由交流环节,双方围绕高性能计算融合应用、AI大模型与物理模型协同优化、国家级算力平台支撑算法迭代等议题深入探讨,北京超算技术专家结合实际经验,从算法并行化、资源调度优化到数据安全等多个角度逐一回应,并现场展示部分工程案例。参会学生表示,这不仅是一次答疑,更像是一场学术与工程的“头脑风暴”,让原本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也让团队项目获得了“硬核助力”。
成员心声:多元视角下的收获与成长
本次走进北京超算,带给团队的不仅是知识与经验,更是思想上的冲击与科研动力的激发。其中三位同学代表分享了自己的深切体会:
王嘉敏:收获满满,坚定前行
“走进北京超算,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什么是‘算力的震撼’。参观过程中,老师们耐心讲解发展历程与科研成果,让我们认识到国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战略部署。专题报告环节,王小磊架构师深入浅出地介绍算力服务模式,拓展了我们对算力应用的认知;王一如老师演示MaaS平台,让我看到AI算力与科研结合的多元路径。在自由交流时,专家们不仅解答了我们的疑惑,更让我们懂得科研思维要兼顾深度与广度。这次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青年学子唯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未来科技探索之路上坚定前行。”
梁楚雯:理解超算,拓展视野
“通过参观,我对北京超算的算力服务模式有了系统理解。平台架构合理,能够为不同科研需求提供针对性支持。我还学习了MaaS平台的基本操作方法,发现其简洁高效,能够极大提升科研效率。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逐渐明白,超算的本质价值在于把分散的计算能力通过集成和并行的方式凝聚起来,以解决单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这次实践使我认识到,科研突破往往依赖于计算力与智慧的融合,也让我对行业前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苏旭颖:跨界融合,启发创新
“参观北京超算让我对超算与智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老师们系统讲解了MaaS平台的功能与操作技巧,展示了容器云的实际应用,并介绍了基于DeepSeek、GLM等大模型的本地部署方案。我们因此对AI模型架构、训练方法和优化策略有了初步理解,并就数据隐私保护展开了深入探讨。这种跨界融合的学习体验让我意识到,科研不是单一学科的闭门造车,而是算力、算法与场景需求的交汇。未来,我希望能将这些学习与实践项目结合,推动预警系统的不断完善。”
携手未来:共建、共研、共享的新起点
实践团代表为北京超算送上感谢锦旗
在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大潮中,高性能计算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支柱,正深刻重塑科学研究范式、赋能智慧社会构建、加速数字经济腾飞。此次探访交流活动是“京畿智盾·青创先锋”实践团深入前沿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的一次高水平实践,也是高校与国家级算力平台之间理念与技术的双向奔赴、创新与应用的深度融合。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自主自强的光明图景,更见证了青年科技力量挺膺担当、勇攀高峰的时代风采。面向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持“服务国家、献身科研”的信念,坚定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青春智慧与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