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WAIC 2025 | 北京超算携手15家伙伴共筑AI生态!
七月的上海,人工智能热度与气温一同攀升。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厅内,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等3000余款前沿产品与解决方案汇聚,在这些看得见的科技成果背后,一股更为基础却至关重要的力量——算力,逐渐成为竞争新高地。
持续深耕算力服务
共筑繁荣AI生态
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深度参与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携最新算力资源再度赴约,现场集中展示了涵盖泛互联网、智能制造、科研教育等关键领域的二十余项前沿算力应用案例,充分彰显技术实力。
携手包括智谱、面壁智能、澜舟科技、中科闻歌、出门问问、可灵AI、商汤科技、百度、MINIMAX、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阿里云、生数科技、微博AI、腾讯混元、维他动力在内的15家顶尖AI伙伴单位,在展区联合打造了趣味十足的活动。
“我和AI有个约会”寻宝之旅,成功发放1000份限量版“洞洞包”,引爆现场参与热情并获得广泛好评。
顶流AI内容创作者“数字生命卡兹克”搭档维他动力研发的行业首款自走机器人伙伴,以北京超算展台为起点,带领观众沉浸式探访了伙伴展台,这场别开生面的直播逛展之旅吸引了全网超过46万人次观看,引发热烈反响。
从“如何获取更多算力”
到“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优解”
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CTO甄亚楠在接受科技元界采访时指出,当前AI企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已从“如何获取更多算力”转变为“如何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优解”。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求激增
精细化算力调度成为必然
AI模型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参数规模动辄百亿、千亿,驱动算力需求水涨船高,百卡、千卡乃至万卡级集群成为行业高频词汇。
大模型落地主要围绕两大任务:训练(“学知识”)与推理(“做任务”)。随着AI应用场景落地,大模型推理需求显著攀升,甄亚楠对此深有体会:
“2019年我们开始做GPU相关算力服务时,当时用户以科研高校为主,从2023年开始,尤其是ChatGPT爆火以后,大量用户涌入大模型训练。2024年下半年线上推理需求激增,RTX系列推理卡凭借成熟生态成为主流选择。整体来讲,大模型推理和训练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状态,推理增长更为迅猛,就目前服务的客户而言,单一算力资源池通常在千卡级别。”
行业数据同样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上半年英伟达在其财报电话会议上曾披露,大模型推理场景已经占了数据中心业务40%的营收比例。Gartner 预测,到 2028 年,全球推理算力需求与训练算力需求之比将达 3∶1,中国市场这一差距甚至会突破 4∶1。
甄亚楠进一步分析用户痛点,用户在算力选择上有很多困扰,首先全国算力中心分布不均匀和网络带宽问题,导致用户获取资源效率受限与成本上升,例如做在线推理的客户对网络延时要求较高,一般单项延迟在10毫秒以内。随着人工智能对推理需求的激增,如没有一个合理的算力使用方案,无论是增加成本还是浪费算力资源,都是得不偿失的。
“目前国内已建设和正在建设的智算中心超过250个,我们要做的就是定制化地帮用户把最高性能和最高性价比的数据中心选择出来。”甄亚楠说。
具体怎么选?——算力租赁,是目前解决按需索取弹性算力资源的最优解,也是北京超算的核心竞争优势:
其一,按需付费——用户仅为实际使用的计算量和时长付费,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其二,高效调度——依托成熟的算力网络,最大化资源利用率;其三,深度定制——提供从选型分析、资源定制、环境搭建、网络专线到平台搭建的全流程服务。
甄亚楠展望:“未来,若IDC成本持续降低、网络带宽质量提升,将实现用户与我们的双赢。”
芯片高速迭代
算力如何发挥最大性能
大模型时代,芯片性能的跃升与模型迭代加速并存。但算力中心常面临难以消除的“迭代时差”:芯片量产部署需半年至一年,算法移植磨合又需一两个月,叠加模型优化的反复性,算力资源与业务需求的适配总是慢半拍。
甄亚楠指出,芯片与模型的协同迭代是破局关键。芯片性能突破的同时,模型需主动适配多元算力环境。不同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尤为显著:金融苛求精度与稳定性,法律依赖高效并行处理,政务则侧重数据安全。这催生了“专机专用”与“通用模型”并行的路径,为算力优化开辟多元方向。
北京超算的应对策略颇具代表性:以英特尔、AMD、英伟达等通用资源为基底保障业务连续性,同时将华为、海光等国产算力纳入资源池,精准响应高精尖场景需求,保证用户最快速度拿到算力资源。
用户的核心抉择在于“平衡”二字,甄亚楠指出,华为 910 等国产芯片在特定场景性能已超越国际产品,但企业为抢占市场先机,往往优先选择成熟通用芯片快速落地,待模型稳定后再推进国产化移植,期间需精细测算性价比与研发投入的平衡点。算力中心的价值正在于搭建桥梁,让算力性能释放与成本控制的适配更精准高效。
不仅如此,北京超算也在积极推广国产工业软件。以往,工业行业多依赖与AMD、英伟达适配度高的国外软件。如今,国内自研工业软件蓬勃发展,众多国产模型性能出色,完全能在国产芯片上高效运行。
“我们帮助用户实现程序在国产芯片与通用芯片上的双重运行与严谨精度比对,显著提升了用户对国产芯片的信任度。”甄亚楠介绍。目前,在材料计算、工业仿真等特定领域,大量国产工业软件已得到广泛应用,有力推动了工业软件的国产化进程。
大模型掀起的算力浪潮,正重塑算力市场的游戏规则。如今,企业的核心挑战已不再是单纯的“算力稀缺”,而是如何在性能跃迁、需求分化与成本控制这三重压力下,找到最佳平衡点。破局的关键,在于推动“算力即服务”的深度进化与升级。而令人振奋的是,国产算力生态的崛起正为本土化破局提供坚实支点。
WAIC 2025 收官,亦是新程肇始,面向“性能-成本”最优解的长期命题,北京超算将继续以“算力服务”为锚点,与产业伙伴携手共筑繁荣AI生态!